D&A us.故事
來到澳洲已經一個月多,意外發現許多人根本不會講英文,卻能在這裡活得很好?
有一句學習的名言這麼說:「當你生活的環境有必要用英文,你自然能夠把它學好!」
來到澳洲前,我常常會覺得,在台灣真的沒有用英文的必要,因為你從起床到晚上躺上床睡覺,不講一句英文是很正常的事情!
然而,來到澳洲後,我解開了深藏在心中多年的迷思:
「到底去到英語系國家,你的英文會不會變好?」
。不會的理由 一 :「你還是能找到舒適圈的生活環境」
當你抵達澳洲後,你會真正發現,澳洲的華人真的太多了!
人類是一個善於生存的動物,當你在國外卻又不會英文時,你有兩種解決辦法,花時間學習英文,這個方法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耐心,所以大多數人選擇第二種,想辦法找到你熟悉、舒適的生活圈子。
所以在澳洲,特別是布里斯本,有非常多著名的華人圈城市,你想到各種有關華人的超市、早餐店、台灣小吃、豪大雞排、貢茶,應有盡有,更方便的是,裡面所有的員工基本上都會講中文。
我聽朋友說,她有認識一個八十歲的台灣老奶奶,在澳洲生活了幾十年,但是他連一句英文都不會說,甚至還在這邊開店創業。
。不會的理由 二:「人類真的很聰明,比手畫腳也能通」
在我和太太工作體驗的大型農場裡,有各式種族的人,澳洲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、印尼、台灣、中國、澳洲島民,不同種族的人一起工作,大家還是習慣以「英文」為主要溝通語言,但重點是,當我們進入到農場,才發現許多的人根本不懂英文,甚至連管理階層的人也是。
我們在工作中,最常看到的畫面,就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人,盡力地用英文表達、搭配許多肢體的動作、表情,另一人則是努力的點頭並快速猜對方在說什麼,神奇的是,大多數用這種方式溝通的人,都能夠明白對方想說什麼,甚至整個農場生產線還是能照樣運作,即便兩人的溝通中,不懂英文!
我才發現,原來人類的觀察、理解力早就超越語言,只要用肢體、情緒、表情,外加一點點的英文基礎,還是能正常溝通。
所以在這裡的許多背包客,即便待了農場三個月以上,他們依然不會說英文,但卻習得了一身比手畫腳的好功夫!
我心中多年思考的問題,原來真正的答案是「全都是藉口。」
不管你在哪個地方,你都可以把英文學得好,又或者你也都可以不去管它。
所以,真正該問的是:「你學習英文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?」
如果你覺得在異地生活,想要持續比手畫腳的和人溝通、只想打招呼簡單互動的問候,那麼你只要會大概20句英文,你就可以在澳洲有穩定的生活、工作。
但我更想要的是,能夠跟人建立信賴的連結、關係,也在工作上抱持更大的上進心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與外國人的想法,而我知道,我必須把英文學好!
好了,今天分享到這邊,我先去讀英文了!
關係秘訣:消滅聆聽的壞習慣!
聆聽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很多時候,我們常常帶著「壞習慣」去聆聽伴侶說話,然而最終的結果常常帶來更多的爭執、意見不合、衝突。
一、分心
當我們在聆聽他人時,頭腦很容易有管不住的想法跑出來,使我們無法專心聽人說話,只顧著想我們腦中的事情。
更好的是:
首先,你需要放下手機(干擾你的物品),看著對方的眼睛,認真聽他說話,適當的點點頭表示自己正在聆聽,如果腦袋中開始有很多的聲音、想法跑出來,你可以告訴自己的腦袋:「等等! 我先把話聽完。」,這句提示雖然簡單,卻非常有效,這個暗示會讓你的大腦把分心的想法暫時丟掉。
二、拒絕負面聲音
不允許我們的伴侶有負面的情緒,例如:「不要難過」、「幹嘛生氣」
阻斷負面情緒的聲音,這會使伴侶無法有宣洩、抒發的出口。
更好的是:
同意伴侶的所有情緒,包含正面、負面,並且給予適時的同理、支持。 例如:伴侶在職場上受到委屈,這時,你可以這樣回應:「我相信你現在一定很不好受,辛苦了,我會在這裡陪著你消化情緒,也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現在的想法。」
三、給予建議
關注在問題如何解決,而不是在情緒上的關心。
我們常常會給予過多的建議,好讓事情可以快速解決、處理。
更好的是:
然而,我們需要做得其實是聆聽、理解及情感上的支持,並不是給予建議,因為伴侶不一定想要你幫他解決問題,而是你要讓你的他知道,不管如何,你跟他並肩在一起。
好文精選:
Listen to parental advice, but make your own decisions together as a couple. –《The Marriage Course》
D&A 期待下週與你相見!